《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Nexmoe 2025年7月28日

第一章 反常识思维

思维方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理工科思维靠事实数据说话,文科思维靠细致的描述或者对特定场景的放大描写,让人沉浸感性而失去判断。

理性与感性并非对立,而是认知的不同维度。理工科思维以事实数据为基,剥离情绪,用逻辑推导结论,为判断提供稳定锚点,却可能忽略个体独特性。文科思维侧重感知与表达,借具体场景触发共情,让道理更易被接受,更容易号召、打动人心,但若脱离事实,易陷入情绪裹挟的片面判断。二者需动态适配:理性搭框架,感性填细节,互为补充,才能做好:既讲清楚道理,又打动人心。

概率论有 5 个常识往往被人忽视。

随机:世界本就有随机与必然交织。我们要接受随机性事件的存在。管理中,不必为偶然错误大动干戈,过度规制只会滋生官僚。对他人,指出错误即可,不必深究;对成绩,肯定之余也需明了侥幸。接纳随机,保持弹性,既容失误,也不迷成功。

误差:允许误差,接纳误差,不要因为小进步过度肯定,不要因为小失误过度担忧。

赌徒谬误:随机并非均匀。很多人认为连续出现几次相同结果后,反向结果出现的概率会增加。比如抛硬币连续 5 次正面朝上,第 6 次背面朝上的概率仍然是 50%,而非更高。每次事件都是独立的,历史不会影响未来的概率。这种错误认知在投资、决策中极为常见,人们总想在”该反弹了”的时候抄底,却忽略了趋势的持续性。

找规律:未来是不可被精确预测的。这个世界并不像钟表那样运行。

小数定律:小样本中,偶然的不均匀本就是常态,却常被误读为必然规律。平时我们需警惕将短期起伏归因为自身能力,避免因偶然波动过度焦虑或盲目归因。作为管理者,更应理解「小数定律」:勿因局部数据的不均就急于调整策略,以免将偶然当作趋势,徒增不必要的干预,保持对随机的敬畏。思考、观察、调研,而不是一有任何问题就急于盲动调整。

第二章 成功学的解药

想要知道什么品质对成功最重要,科学的办法是进行大规模的统计,不是看名人传记。真正能左右学习成绩的品质只有一个:自控。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预测学业成就。意志力是有限的资源,你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那里。做选择会消耗意志力。有学问的人在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时能见怪不怪,在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时能见微知著。研究发现,名字和美女照片只对女性略有影响,美男照片几乎没有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家想把枯燥的过程变得有趣,这走错了方向。学习知识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装饰,不是为了有谈资,而是为了用。正确的做法是承认自己有什么就做什么,追求稳定的成绩。

想要掌握一项技能,刻意练习不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当我们正确地练习时,髓鞘就会包裹神经,每多一层都意味着更高的准确度和更快的速度。髓鞘,把小道变成高速公路。如此一来,高手与普通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网络,他们的一举一动可能都有不一般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问题在于,中国大学的中文系基本上没有成功地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作家。辞尔次给学生教怎样「听」。他让学生描述一个刚才听到的声音,不停追问下去:那个声音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质感,给人什么联想?想要掌握一项技能,需要像运动员一样,需要不停地练习实战动作,不停地比赛,而不是不停地看教科书。从刻意练习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即时的反馈。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事实掌控在左右。人在很多情况下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其实把一本书看好多遍,只是让他们对这个东西「熟悉」而已,而熟悉不等于理解。想要真正理解,唯一的办法是考试和测验。这就是反馈!没有测验,你的知识就是幻觉。现代的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要不断犯错误,一旦发现自己错了就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正确为止。

真正的人才不是靠课程、院系、考试大纲的设置培养出来的。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跟古代这种从小就开始当学徒,一旦选了专业就一边干活一边学习的制度相比,现代教育系统这种把人关在课堂上听很多年的做法其实是非常不科学的。可是我们反过来想,如果让他从 18 岁就开始边干边学,难道这些工作就做不了吗?如果早点实行学徒制,完全可以更快更好地培养人才。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大体效法美国,但面临好导师太少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这种「师徒比」,学徒是没法获得足够反馈的。A 的成绩未必比 B 好。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看漫画不如看报纸,看报纸不如看杂志,看杂志不如看书——凡是有想象力的人,都要被高密度思维影响。思维密度=准备这篇文章需要的总时间/阅读这篇文章需要的时间。读书的目的是获得见识以及学习高水平的思维方法。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都可以见微知著。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内力。这两种人最初的「智力」水平未必有太大差别,但假以时日,他们的「智慧」水平将会有天壤之别。只有后一种人,才配称为「读书人」。爱读书的人不一定真读书,很多人只不过是爱读书而已。所以,读书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也需要技术,有会读的,有不会读的,不是爱读就行。一个好的读者不会因为偶然发现了什么警句妙语而欣喜若狂——一个忙于分析的读者恐怕无暇顾及这些。而高水平的读书人会在看完的书上写满了批注。也许多年以后再翻阅笔记的时候,你会发现得自己的心得感想比原书更有价值。

第三章 现代化生存

想要提高效率,就得不公平。这听起来刺耳,却是现代化生存的现实。正确做法是以我为主,变被动为主动,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方面的事情下功夫研究透。理性的选择意味着接受适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如果你从未错过航班,那么说明你在机场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丢过东西,那么说明你在整理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如果你从未做错事,那么说明你做的事不够。甚至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理性,因为孩子能不能推迟享乐,不仅仅跟孩子自身有关,也跟孩子生长的环境有关,而且孩子能够敏锐适应应对新环境。

贫困,不在于一个人享受的物质水平不高,而在于他的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贫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贫困。什么叫压力遗传?压力遗传就是这个人天生就容易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他无法考虑什么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受贫困是因为他努力程度不够,你就犯了美国普通人常犯的错误,你就是被「美国梦」这种神话给洗脑了。

低收入者重视集体,高收入者强调个人。低收入者更愿意依赖集体的力量,更愿意相信依靠;高收入者更愿意靠自己解决问题。基于这种理解,「人脉」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人脉」其实是弱者弄出来的概念。人们幻想高水平的人也是靠今天我帮你一个忙,明天你帮我一个忙这种「人情账」的逻辑办事。想明白这些就会同意,高收入者的独立精神,可能就是更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要么是真诚的友谊,要么是公平的合作。实在不行干脆就是交易,搞什么「人脉」呢。

第四章 霍金的答案

90% 的医学研究都是错的。营养学研究结论基本不可信。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埃尼迪斯在 2005 年发表论文证明这个结论。医学研究中效应微弱,科学家偏见严重。当效应为 10%,偏见达到 30% 时,正确结论概率仅有 20%。研究 1990-2003 年顶级期刊被引用超过 1000 次的 49 篇论文,其中 45 篇声称发现有效药物或疗法,后续验证发现大部分结论无法重复。科学家为发表论文或获得医药公司资助,会无意识寻找支持性证据。

数量级观念指 10 的多少次方。几倍差异可以忽略,数量级差异才值得考虑。1000 相当于中学生人数,1 万是体育场观众数,10 万是一本书字数,100 万需要数 11 天半,10 亿相当于中国人口。风险判断需要准确理解概率。《经济学人》数据显示美国死亡概率:心脏病 1/467,意外事故 1/1656,自杀 1/8000,噎死 1/100000,被蜜蜂蜇死 1/25000000。血栓基础概率 1/7000,某药增加风险一倍变成 2/7000,但仍是极小概率。家庭托儿所死亡概率是正规托儿所 7 倍,但全美每年死于家庭托儿所的孩子只有十几个,同龄死于交通事故的是 79 个。美国社保基金每年损失 3100 万美元,看似巨大,实际仅占总发放额的 0.004%,系统准确度达 99.996%。数量级思维要求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0.01% 和 0.0001% 差别巨大,但给心理的冲击相同。

现代医学用安慰剂测试药物真实效果。双盲实验中,安慰剂组病情也会缓解。关节镜膝盖手术美国每年 70 万例,研究发现假手术效果与真手术相同。2014 年综合研究涉及 53 项手术实验,一半手术的假手术与真手术疗效相同,74% 的假手术显示一定效果。手术安慰剂效应比药物更强。品酒专家在不知价格情况下,无法区分 200 美元和 20 美元红酒。使用随机实验判断疗法真正疗效,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重要区别。想在复杂世界获得确定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善用科学方法是防忽悠的最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