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直觉欺骗你

Nexmoe 2025年7月29日

斯坦福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90% 的医学研究结论是错的。顶级期刊被引用超 1000 次的 49 篇论文,大部分结论都无法复现。

医学研究尚且如此,我们每天凭直觉做的决策,又有多可靠呢?《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探讨了直觉如何误导我们,以及怎样用科学方法做更好的决策。

我们的思维有几个常见缺陷。

第一个是“小数定律”。我们习惯从极小的样本得出结论。比如,一个新功能上线,数据好两天,就断定它成功了。一个新同事犯了一次错,就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这些判断,都是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是一种思维捷径,但常常导向错误。

第二个是“赌徒谬误”。我们总觉得一个号码很久没中奖,下次中奖概率就更高。事实是,每次开奖都是独立事件,历史无法预测未来。

我们对概率的理解也常有偏见。新闻里说,某药物让患病风险“增加一倍”,听起来很吓人。可如果基础患病率只有 1/7000,翻倍后也只是 2/7000。

对抗直觉的“刻意练习”

直觉不可靠,刻意练习才可靠。并且强调“即时反馈”。

把一本书看很多遍不等于理解。检验理解的唯一方法是去“测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讲给别人听?或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工作中的任务就是很好的练习。A/B 测试、项目复盘,都是获取反馈的机会。每次犯错和讨论,都能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型。

建立理性的决策框架

为了让决策更加理性,还需要建立“数量级”的观念。

我们对数字的反应常常是情绪化的。亏损 3000 万美元,听起来像一场灾难。但如果这是美国社保基金,那它只占了 0.004%。我们容易被有趣或声音大的问题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理性的决策还需要判断“有效性”。我们容易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以为自己的某个举措带来了好结果,但可能只是巧合。

“安慰剂效应”就是一个例子。研究发现,对某些膝关节镜手术,“假手术”和真手术的效果几乎没差别。很多品酒专家在盲品时,也分不清 200 美元和 20 美元的红酒。

因此,判断一件事是否有效,必须依靠有对照的科学方法,比如 A/B 测试,而不是靠个案或感觉。

从“知道”到“做到”

核心信息很简单:大脑为了高效运转,有很多思维捷径。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这些捷径会失灵。要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我们必须更“刻意”地思考。

第一,承认我们思维的缺陷,比如从小样本过度推论。 第二,把日常工作看作“刻意练习”,主动寻求高质量的反馈。 第三,建立“数量级”观念和决策框架,把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