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离开共绩科技
一个重要的决定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离开共绩科技。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但我觉得是时候了。
在共绩科技的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从技术到管理,从产品到市场,每一个环节都让我成长。但人生总是需要新的挑战,新的方向。
感谢与收获
感谢共绩科技给了我这样一个平台。在这里,我见证了公司从初创到发展的过程,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推进。这些经历让我对创业、对技术、对商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特别感谢那些一起奋斗的同事们。你们的专业精神、创新思维,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次讨论、每一次合作,都是宝贵的财富。
新的开始
离开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我会带着在共绩科技学到的经验,继续在技术领域深耕。也许会有新的项目,也许会有新的挑战,但不变的是对技术的热爱和对创新的追求。
未来规划
接下来,我会专注于几个方向:
- 技术研究:继续在云计算、AI 等领域探索
- 开源贡献:参与更多开源项目,回馈社区
- 知识分享:通过博客、技术文章分享经验
- 新项目: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
写在最后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风景。共绩科技是我人生旅途中的重要一站,我会永远珍惜这段经历。
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感谢这个平台给我的一切。新的旅程即将开始,我充满期待。
愿我们都能在各自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贫困,不在于一个人享受的物质水平不高,而在于他的生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贫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对人的思想的影响,陷入贫困的思维模式,才是真正的贫困。什么叫压力遗传?压力遗传就是这个人天生就容易对生活中的困难反应过度。他无法考虑什么长远打算,特别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受贫困是因为他努力程度不够,你就犯了美国普通人常犯的错误,你就是被「美国梦」这种神话给洗脑了。
低收入者重视集体,高收入者强调个人。低收入者更愿意依赖集体的力量,更愿意相信依靠;高收入者更愿意靠自己解决问题。基于这种理解,「人脉」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人脉」其实是弱者弄出来的概念。人们幻想高水平的人也是靠今天我帮你一个忙,明天你帮我一个忙这种「人情账」的逻辑办事。想明白这些就会同意,高收入者的独立精神,可能就是更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要么是真诚的友谊,要么是公平的合作。实在不行干脆就是交易,搞什么「人脉」呢。
第四章 霍金的答案
90% 的医学研究都是错的。营养学研究结论基本不可信。斯坦福大学预防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埃尼迪斯在 2005 年发表论文证明这个结论。医学研究中效应微弱,科学家偏见严重。当效应为 10%,偏见达到 30% 时,正确结论概率仅有 20%。研究 1990-2003 年顶级期刊被引用超过 1000 次的 49 篇论文,其中 45 篇声称发现有效药物或疗法,后续验证发现大部分结论无法重复。科学家为发表论文或获得医药公司资助,会无意识寻找支持性证据。
数量级观念指 10 的多少次方。几倍差异可以忽略,数量级差异才值得考虑。1000 相当于中学生人数,1 万是体育场观众数,10 万是一本书字数,100 万需要数 11 天半,10 亿相当于中国人口。风险判断需要准确理解概率。《经济学人》数据显示美国死亡概率:心脏病 1/467,意外事故 1/1656,自杀 1/8000,噎死 1/100000,被蜜蜂蜇死 1/25000000。血栓基础概率 1/7000,某药增加风险一倍变成 2/7000,但仍是极小概率。家庭托儿所死亡概率是正规托儿所 7 倍,但全美每年死于家庭托儿所的孩子只有十几个,同龄死于交通事故的是 79 个。美国社保基金每年损失 3100 万美元,看似巨大,实际仅占总发放额的 0.004%,系统准确度达 99.996%。数量级思维要求把资源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0.01% 和 0.0001% 差别巨大,但给心理的冲击相同。
现代医学用安慰剂测试药物真实效果。双盲实验中,安慰剂组病情也会缓解。关节镜膝盖手术美国每年 70 万例,研究发现假手术效果与真手术相同。2014 年综合研究涉及 53 项手术实验,一半手术的假手术与真手术疗效相同,74% 的假手术显示一定效果。手术安慰剂效应比药物更强。品酒专家在不知价格情况下,无法区分 200 美元和 20 美元红酒。使用随机实验判断疗法真正疗效,是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重要区别。想在复杂世界获得确定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善用科学方法是防忽悠的最佳办法。
别让直觉欺骗你
斯坦福大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90% 的医学研究结论是错的。顶级期刊被引用超 1000 次的 49 篇论文,大部分结论都无法复现。
医学研究尚且如此,我们每天凭直觉做的决策,又有多可靠呢?《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探讨了直觉如何误导我们,以及怎样用科学方法做更好的决策。
我们的思维有几个常见缺陷
第一个是“小数定律”。我们习惯从极小的样本得出结论。比如,一个新功能上线,数据好两天,就断定它成功了。一个新同事犯了一次错,就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这些判断,都是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是一种思维捷径,但常常导向错误。
第二个是“赌徒谬误”。我们总觉得一个号码很久没中奖,下次中奖概率就更高。事实是,每次开奖都是独立事件,历史无法预测未来。
我们对概率的理解也常有偏见。新闻里说,某药物让患病风险“增加一倍”,听起来很吓人。可如果基础患病率只有 1/7000,翻倍后也只是 2/7000。
对抗直觉的“刻意练习”
直觉不可靠,刻意练习才可靠。并且强调“即时反馈”。
把一本书看很多遍不等于理解。检验理解的唯一方法是去“测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讲给别人听?或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工作中的任务就是很好的练习。A/B 测试、项目复盘,都是获取反馈的机会。每次犯错和讨论,都能优化我们的思维模型。
建立理性的决策框架
为了让决策更加理性,还需要建立“数量级”的观念。
我们对数字的反应常常是情绪化的。亏损 3000 万美元,听起来像一场灾难。但如果这是美国社保基金,那它只占了 0.004%。我们容易被有趣或声音大的问题吸引,而忽略了那些真正重要的问题。
理性的决策还需要判断“有效性”。我们容易把相关性当成因果性,以为自己的某个举措带来了好结果,但可能只是巧合。
“安慰剂效应”就是一个例子。研究发现,对某些膝关节镜手术,“假手术”和真手术的效果几乎没差别。很多品酒专家在盲品时,也分不清 200 美元和 20 美元的红酒。
因此,判断一件事是否有效,必须依靠有对照的科学方法,比如 A/B 测试,而不是靠个案或感觉。
从“知道”到“做到”
核心信息很简单:大脑为了高效运转,有很多思维捷径。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这些捷径会失灵。要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我们必须更“刻意”地思考。
第一,承认我们思维的缺陷,比如从小样本过度推论。 第二,把日常工作看作“刻意练习”,主动寻求高质量的反馈。 第三,建立“数量级”观念和决策框架,把精力聚焦于真正重要的问题。